男女主角分别是赵林无的其他类型小说《我在古代种田养家糊口赵林无全局》,由网络作家“叶盼兮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也许见过,但他不认识,反正他一个现代人,是没有机会认识什么野鸡、野兔,也就遇到野猪能认出来,毕竟新闻里总能看到野猪伤人的事件。没有肉,还有野果来凑数,他在半山腰发现一颗毛粟树,附近还有一片橡粟林。其实他也不认识树,还是从地上掉落的果子认出来,可惜这些果子都不能吃了。橡粟和毛粟都能当粮食,先做好记号,等秋收再上山看看。有了片橡粟林,这趟就没有白跑。他在树下喝水休息一会,等体力恢复一些再继续前进。之后在上山没有发现什么好东西,也有一些能吃的野生植物,但能吃不等于好吃,既不能当水果,也不能当粮食,辛苦爬上山摘下山也没用。山上的风景还不错,他找了一块平地休息,正好把午饭吃了。他的饭团当午饭,加了酸菜和肉酱,不是多好吃的东西,食材也很普通,却...
《我在古代种田养家糊口赵林无全局》精彩片段
也许见过,但他不认识,反正他一个现代人,是没有机会认识什么野鸡、野兔,也就遇到野猪能认出来,毕竟新闻里总能看到野猪伤人的事件。
没有肉,还有野果来凑数,他在半山腰发现一颗毛粟树,附近还有一片橡粟林。其实他也不认识树,还是从地上掉落的果子认出来,可惜这些果子都不能吃了。
橡粟和毛粟都能当粮食,先做好记号,等秋收再上山看看。有了片橡粟林,这趟就没有白跑。他在树下喝水休息一会,等体力恢复一些再继续前进。
之后在上山没有发现什么好东西,也有一些能吃的野生植物,但能吃不等于好吃,既不能当水果,也不能当粮食,辛苦爬上山摘下山也没用。
山上的风景还不错,他找了一块平地休息,正好把午饭吃了。他的饭团当午饭,加了酸菜和肉酱,不是多好吃的东西,食材也很普通,却是大部分村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饭菜。
村民们农忙的时候吃干饭,农闲的时候早晚两餐都是稀的,家里干活的主力吃干饭也是夹了豆饼和野菜才能有碗干饭,至于菜就别想了。咸菜已经是好东西,有盐,吃了才有体力干活。
赵林穿越之后就没有吃过好盐,雪白的盐是见都没见过,全都是又粗又黑的盐,还价格不便宜。难怪古代的盐商都是在富豪,他要能掌握盐矿资源,也能成为有钱人。
只可惜他也只能想想,连吃的盐都没有,还盐矿,白日梦也不是这个做法。
天色不早了,休息够了也该下山了。他打算走另一边下山,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好东西,最好能发现水果,他可太怀念西瓜、水蜜桃、葡萄,还有草莓和樱桃等水果。
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,赵林以为那是说名山大川,没想到老虎窝也一样是下山难。他走走停停,比上山的速度慢了许多。
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,但树林深处却半点不见阳光。高大的树木挤挤挨挨,把阳光全都遮挡住,树下的草杂为了争取阳光,长得比人还高。
赵林费力开路,手上脸上都被尖锐的杂草划出许多小口子,出血不多,多了却也有些疼。好在下山的路已经走了一多半,剩下的路越来越平缓,要好走许多。
草丛太深,赵林一个走神就踩空了,扑通一声跌进坑里。还好坑不深,看着应该是个天然的坑,不是谁挖的陷井就好。
人没事,正打算爬起来,却发现手里抓着一截骨头。
“啊啊啊!”
赵林吓得把骨头扔出去老远,扔完才反应过来也不一定是人骨,也有可能是动物骨头。他赶紧爬起来认真打量地上的一摊乱骨,最后也没看出个所以然。
原谅他实在认不出来,都乱成一团,他要能分出人还是动物,那才是奇怪了。
好在他不认识骨头,但在周围发现了没有完全风化干净的碎布头,以及骨头堆里还藏着一枚灰扑扑的平安扣。这些东西提醒他,地上的白骨肯定是人。
也不知道白骨的主人是什么人,更不知道为什么死在这里。
可惜这是古代,他为了自保,不可能去报官。谁知道见了官,官差会不会把他当杀人凶手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人命不值钱,死了就死了。
他也当回好人,把白骨埋了,就当积德行善吧。
眼看赵林连过三关,跟着来迎亲的赵家小伙子也兴奋不已,好像自己赢了一样。比他们自己赢了还高兴,不过刚才赵林背的那首诗是什么,等回去后一定要找他学,以后他们成亲说不定也能用上。
刚才王家那小孩的脸色,他们可都看见了,前一秒还很得意,下一秒嘴角下拉,大喜的日子,装都不会装一下,听说王家还是读书人,也不过如此嘛。
张氏一直把闺女送到院门口才不舍得停步,她养了二十年的闺女,以后就要成为别人家的人。母女俩以后想再见就难了,一年到头能见面就算好的。
王氏也舍不得家里人,可她知道不嫁不行。家里穷是一方面,几个弟弟大了以后还想走科举路,就不能有坏名声传出去,家里更不能有人违背官府的命令。
都要上花轿了,她后悔也迟了,只能硬着头皮嫁,希望嫁人后的日子不会太难。
二十岁的小姑娘,也就是刚毕业的年龄,清纯大学生什么经验都没有,又懂什么。对未来的生活有害怕,也有憧憬,更有期盼。
赵林对未来的生活也有期盼,就算是古代也要好好生活,对方只是一个连家门都很少出的小姑娘,他肯定会好好对人家。
上花嫁前,对媒人所谓的要压女方一头的小技巧,他不屑一顾,他不需要压女方一头。两个人过日子,不是非要分个你死我活,一起合作一起进步才能把日子过好,总想着压身边人一头,能有什么出息。
王秀英也听到媒人的话,听到赵林干脆利落地拒绝媒人的提议,心中一暖,看样子她的运气不算太差,对方是个好人。
有个好的开始,她也愿意配合,尽最大努力适应新的生活。
男方不愿意,女方也是个好说话的,媒人也不自讨没趣,非要在俩人中间挑事。她也希望每一对夫妻都能相敬如宾,长长久久地生活在一起。
来的时候走了近一个时辰,回去的时候走得更慢。
赵林租的是两人花轿,俩个人抬着新娘子,想要走快也不能,换成四人轿可能还快点。好在出门前算过时间,有预留富余的时间,方便大家慢慢往回走。
当赵林骑着毛驴进门时,到贺的宾客早就按捺不住,他们都等得肚子饿了。早点拜完堂,观完礼,大家也好吃席。
不用他们催,媒人比他们还急,走完流程她才能顺利拿到钱结账,谁不想早点拿钱。
其实真正的婚礼应该是在黄昏拜堂,不过等到黄昏天都黑了,穷人哪来那么多钱买蜡烛。一般穷人都会把婚礼放在上午完成,只有大户人家还在坚守古礼。
拜堂的时候,赵林觉得手脚都不是自己的,任由他人摆布。好在身边还有个伴,俩人一起被摆布显得没有那么傻。
他再一次感叹自己不适合太有仪式感的东西,隆重是很隆重,却累人,都是给旁人看,偏偏还省不了这一步。他要敢说不办婚礼,李桂花第一个不同意,看她脸上的笑就知道。
拜完堂,俩人被送入新房,闹洞房是晚上的事,这会还没天黑,他还可休息一会。外面的宾客在吃席,他也去厨房端了两大碗饭菜给新娘子。
他自己在厨房随便找了个位置吃,帮忙干活的不是自家嫂子就是婶子也已经开吃,他混在其中也不违和。
他只能寄希望下次,空间主人也没要求完成时间和完成度,只要他收集药材,一种也是收集,一百种也是收集,他可以钻个空子。
只是不知道下次进县城是哪天,这次出门可太亏了,后面至少半年不敢再出门。出来一趟把钱花去大半,还要给王家彩礼,手里的钱也就所剩不多了。
母子俩回村时受到所有人的热烈欢迎,村里人一年到头也难得去一趟县城,难得有人去一趟,大家都想知道县城有什么新鲜事。
谁说只有女人才八卦,不少男人也跑过来凑热闹。他们不好意思问李桂花,拉着赵林打听却没印象。
赵林来回赶路早就累了,还要被人拉着东问西扯,他可没精神应付。
“先让我把东西拿回家,有什么想问的明天再问,又不急在这一时。”其他人并不想放手,但赵林的身强体壮,一群人也争不赢,只好放手。
其实还多亏他凶名在外,真要动手,一个人再厉害也打不赢一群人,也就是大家都不敢和他动手,才放手。
李桂花这边就没有这么顺利,不过她也乐得停下来和大家聊一聊县城的新鲜事。回来的路上她还一直嚷着腰酸背痛,有人问找她聊天,她也不酸不痛了,看样子还能聊几个时辰。
大家一看她要说话,纷纷上前围住,连穿开裆裤的孩子都跑过来凑热闹。他们不懂县城是什么,但能看懂李桂花手里拿的糖葫芦是好吃的东西。
村里孩子平时连糖都很少见,又哪见过糖葫芦。一个个盯着李桂花手里的糖葫芦,恨不得变成她的孙子孙女,只为尝一尝糖葫芦是什么味。
李桂花得意看着其他人羡慕的眼神,不枉她特意给家里孩子带回来,看看多少孩子流下羡慕的口水。三串糖葫芦一共十五钱,这要是割肉都能炒一大碗,买这些玩意吃再多也吃不饱,真是浪费钱。
小云领着两个弟弟匆匆赶到,见到糖葫芦,马上高声喊“奶奶”,只为把糖葫芦哄到手。
李桂花也没有逗孩子的意思,把糖葫芦递给孩子们,只交待吃的时候注意点,别被竹签子戳到嘴巴。看着自家孩子吃糖葫芦的可爱样子,她也不觉得浪费钱了。
三个孩子把糖葫芦拿到手,都不用朝其他孩子显摆,身边马上就围了一群孩子,问他们糖葫芦好不好吃,是什么味。
孩子们不懂事,大人想拦都拦不住,看着自家孩子只能在边上看着,他们心里也不自在,可让他们花钱买也舍不得。
李桂花以前也不是大方的性子,也不知道这次怎么这么大方。这热闹不看也罢,还是赶紧把自己孩子拎回家,她要再拿出点什么好东西,其他孩子该哭闹了。
“唉,你们走什么,我还没说完。”李桂花还有一大话要说。县城可真是个好地方,城里的老婆子都有赚钱的机会,要是能住在县城才好,能赚钱还天天有免费的热闹看。
大街上的杂耍,还有茶楼里的说书先生,那是一个比一个有意思,可惜要赶路,她都没看完。
还剩下两三家没孩子的想听李桂花继续说,结果她一看只剩两三个人,直接不说了。这么精彩的故事必须要让大家一起听,先说出去就给其他人讲故事的机会,她可不傻。
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士兵想要回原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还好大将军早就想到这一点,提前替大家做了安排。
所有返乡的士兵按籍贯划分,一省一个队,之后大家可以跟着大将军手中的商队赶路回各自的省城,到省城之后再看当地官府安排。要是不放心,也可以单独赶路,只是没有舆图,能不能顺利走到省城,就要看自己的运气。
赵林倒是急着赶路,可不走不行,从发放解甲令那天开始,朝廷有规定返乡时间,错过时间还滞留在外不回,被抓到不仅要送回原籍,还要面临处罚。
如果有可能,他是一点都不愿意回原主的老家,但比起被抓被罚,原主的老家也没那么可怕,不就是一群欺软怕硬的家人。原主怕,他可不怕,正好让他见识一下极品家有人有多奇葩。
他不敢独自走路,不说独自行动安全没有保障,光是没有地图没有导航一项就够头痛。他学的那点地理知识全都宏观的,微观地图没有,又不识路,想要顺利回乡只能老实跟着商队走。
其实大将军完全不用担心普通士兵会不听令,离家多年除了赵林这个例外,其他人早就盼着回家。不过跟着商队走还需要一些准备工作,比如买代步工具。
商队要属于大将军名下,但他们骨子里生意人,可不会做慈善,跟着他们走可以,却不能拖慢商队速度。之前赵林还想着靠两条腿走回老家,可商队全都是马车,他想跟上就难了。
马车是不想了,不说边关能不能买到,就算能买到他也不会驾驶。古代的马车也不是说驾驶就能驾,也一样要考考试,最严格的秦律还有规定四次考不过要交罚金并处徭役,比现代社会拿驾照难多了。
撇开驾照的问题不谈,他的钱也不够买辆马车,还是买头小毛驴便宜,也实用。只是聪明人不止他一个,到牲畜市场才发现大家都来买牲口。
赵林指着一头灰色壮年毛驴问:“这头驴多少钱?”
商家扫赵林一眼,并不觉得他能买得起,不过还是热情回应:“十五两。”
“太贵了,能不能便宜点。”
“一口价,不还价。”商家摇头,同行都是这个价,他也不能做亏本生意。
赵林继续往前走,陆续又问了几家,大家报的价格差不多,有差异也是因为毛驴的年龄和皮相不同才产生的差异。
市场上也有马卖,他没敢问,但是旁听一耳朵,一匹壮年公马居然能卖到近百两,也算是古代版的豪华代步工具。以的他身份,就算买得起也养不起,每天的草料供应就是大问题,还是毛驴实惠。
把整个市场走完,货比三家之后不得不承认,他口袋里的钱还是太少。非要买头驴也能买得起,但前路未知,钱还是要省着花。
为了省下钱,他决定暂时不买毛驴了,半路再看有能不能便宜点,找到合适的机会再添置也不迟。现在这个价格明显不正常,正常来说一头毛驴不过六七两,就算边关偏远要贵一点也不会贵到翻倍。
驴的价格翻倍,马的价格更离谱,地处边关,离马场近,正常来说一匹马最多三十两银子就可以拿下,就算上等好马也不过六七十两银子,可他刚看的成年公马并不是传说中的汗血宝马,却要近百两银子,也不知道哪个冤大头买得起。
认清穷人身份,赵林果断决定不买。他打算先靠两条腿跟在商队后面,等走不动再说,他就不信其他人都能买得起马和驴。
想通之后他转身去药店配药,代步工具可以没有,但一些常用药却必须配好,还有粮食也不能缺。还好眼下是春天,又是一路南下,越往南走气温只会越高,这要是冬天还得考虑衣物的问题。
古代的医名可不是现代的医院或者药店,别说各种方便的药丸没有,就是中成药都没出现。他想买药的想法算是落空,不过坐堂的大夫也好心给他配了几款常用风寒药。
至于他想要的药丸,也不是没有,只是边关小店哪有,那是京城有名的药铺才有的好东西,有一款就能传家百年。一般的大夫也只是听说过,见都没见过,真要传到边关也早被有钱人抢到手,普通百姓哪买得起。
好吧,还是不了解实际情况才闹笑话,还好大夫以为他是因为长期在军营才不懂这些生活常识,并没有因此多想,反倒还指点了一番。
也是他穿越之后还没生过病才会不了解情况,不过说起来原主打仗可能不行,身体素质在古代确实不错。不说别的,光是身高这一项就比大部分都强,走在街头可以说是鹤立鸡群的存在。
也没有尺,但他估措着原主差不多有一米七五,这个身高哪怕换到现代也算达标了,在南方一些地区说不定还算个高个子。
他穿越过来后,更注意身体健康,没有搞生素没有激素没有疫苗的时代,他可不想因为一场风寒就送命。为了有个好身体,他可是每天坚持跑步,别的不说,跑得快真要上战场活命机会应该也比别人大一点。
除了跑步,军营的日常操练他也是能参加都会参加,火头军比不得其他队伍训练量大,但一些基础的训练也不少。
有空有闲的时候主动和其他士兵一起训练,上面也不会反对,多一分本事,战场上活命的机会就多一分。大半年时间,他可是腹肌都练出来,因此才自信凭两条腿也能跟上商队的行程,就当练竞走了。
该说不说,医馆的大夫好心归好心,药也是真贵,一贴药就要八十文,这还只是普通的风寒,要是换成大病,只会更贵。他手里的钱有限,也不敢买太多药,风寒药只买了三贴,反倒是止血和消炎药多买了一些。
这两种药以前也贵,不过战争结束后反倒降了一些,大夫看在他买得多的份上,还给抹了个零头,五瓶止血药粉加消炎药才要半钱银子。
预算有限,别的药他也不打算再看,买多了用不着也是浪费钱,别的东西买了倒不用担心浪费的问题,药放久了却会失去药性,真要吃下去就不是治病,反倒是送命了。
他不觉得去县城是什么大事,李桂花却兴奋地睡不着,天不亮就爬起来准备吃的。早上出门前吃饱,还要准备路上的吃食,她可舍不得花钱在外面买东西吃。
赵林是被吵醒的,出门的时候才发现启明星还高高挂在天上,可见有多早。
清晨的露水很重,等走到县城脚上的鞋全湿了。县城的城门和赵林上次过来没有什么区别,还是老样子,要收费进城。
钱不多,但李桂花还是一脸肉疼的样子,哪怕这钱是赵林给也一样舍不得。等知道毛驴和板车寄存还要出一笔钱,更是肉疼了。
早知道就不来县城,镇上的东西也不是不能用。她一直念叨,直到赵林领着她到县城的繁华商业街才停下来。
县城确实比镇上好,街道两边的商铺又大又好看,只看招牌就知道是好地方,就是不知道里面的东西贵不贵。
她可没有带多余的钱,也不知道老二手里那点钱够不够买东西。夭寿了,她可没有钱补贴老二,借也不行,老三结婚的时候她都没补贴过。
赵林可不知道李桂花的想法,在他的意识就没想过靠别人。靠山山倒,靠人人跑,还是靠自己最保险。
把商业街逛一圈,还是以前那些店,他直接领着李桂花进了卖布的铺子。
李桂花就像老鼠掉进米缸,进门后眼睛都看直了。她是看哪块布都好,就没有不好的,贵有贵的好,便宜也有便宜的用处,可惜手里没钱,不管贵的还是便宜的都买不起。
出门前赵有德没给她钱,也给她交待过盯着老二一点,让他也少花钱点。成亲只是开始,不能为了亲事把钱花完,以后还要养孩子,需要花钱的地方才多着。
赵林是直奔目标,指着大红色的布匹问掌柜:“那块多少钱?”
掌柜看一眼母子俩不像有钱的样子,但是当儿子的走路威风凛凛,不是干啥都弯腰低着头一副经常受气的样子,口袋里应该有钱。
他马上热情回应道:“您是整匹买还是扯几尺?这价格可不同。”
赵林只想买几尺,布放久也会不经用,又是红色,拿去送人走礼都不一定合适。不过他没说,反倒指着另一块靛蓝色问价。
“客官您眼光真好,这款布料是店里买得最好的。这款您要是整匹买只要五百文,按尺卖的话十五一尺。红色那款您要吗?那款要贵一点,六百文一匹,十八文一尺。”
“我多买点,能不能便宜点。”赵林迅速估算完自己手里的钱,可以一次性多买点。跑这么大远的路,不多买点回去总感觉亏了。
他上次去王家注意过,王家姑娘身上的衣服都是旧衣服,未来岳母身上更是打着补丁,几个小舅子身上也都是大人衣服改的。听说王家还送几个孩子读书,也难怪母子俩日夜纺纱干活也还是穷。
“您要多少。”
“我先看看,那个怎么卖。”赵林指着一匹丝绸问。
“那匹丝绸一匹要六两,不零卖。”掌柜的迅速回答。
李桂花一听六两银子,吓得拉着赵林往后退。这么贵的料子哪里是他们穷人能穿的,摸一把都要挂丝,还是买便宜的棉布才好。
赵林安抚她:“我不买,只看看。”他只是想了解一下物价,手里那点银子可买不起丝绸,就算能买得起,也不适合他这个亲自干活的人穿,富贵人家才会穿,有下人负责干活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