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此等言论祸乱天下,大逆不道,必须封杀!”看了这段视频,无数皇帝们恼怒异常,当即下令。“宣京城所有七品以上官员,到皇城外觐见!”
“胆敢观看天幕言论者,格杀勿论!”
这样的言论要是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所领悟,岂不是危害无穷?
朋党专权的第一步,打不过就加入。
对沉浮在宦海风波中的官僚来说,如果在仕途上孤立无援,毫无背景、毫无关系依托,是难以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保住官位的,甚至性命都难保。
所以在一开始,你就没打算从零开始打造朋党,而是选择鸠占鹊巢,借壳上市。
官僚士大夫往往以门生故吏、座主府主、同年同乡、同宗同族为纽带,结为朋党。
你顺势趁着科举选官,以门生的身份加入了他们。
科举是什么东西?
隋朝以前的无数古人们好奇不己,看着天上的巨幕。似乎也是一种做官的方式?
他们所在的时代有可能出现吗?
不过天幕并没有解答他们的好奇心。天空上无数弹幕划过:
“我要是连科举也考不上咋办?这是大概率事件吧?科举考不上就重开吧,要不就上战场...”
“考不上科举那就地狱开局了,白身什么也做不了,除非你穿越到没有科举的时代。”
“那正好拿科举当敲门砖。”
“回复——那时候拿科举当敲门砖?门阀世家可还没死完呢,你建议科举第一个就被人弄死了。”
“回复——那只能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,或者当个隐士之类,隐着隐着就有人来找你了。”
大明位面。朱元璋脸色不善,
回想起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。
殿试总共取士五十一名,居然全部都是南方人!连一名北方人都没有。
在朱元璋心中,这不是朋党,什么是朋党?
一定是有人在暗地里结党营私,操纵科举结果!
如今再次受到天幕的“门生故吏座主府主”等警示,朱元璋觉得自己还需要好好查一查朝廷内部的朋党。
获得一个不错的小官位后,你深知下层官吏的升降荣辱,完全取决于上司长官,而不在于个人的成绩优劣。
为了仕途通达,下级官员必须利用一切机会逢迎献媚,向上司献上忠诚。
于是,你开始不择手段地捞钱,然后拿出一部分去孝敬上司。
“寡廉鲜耻!”
“简直无耻至极!”
这下不单是皇帝们坐不住了,无数官员们也站起身来义正言辞地斥责。毕竟有些事不上称没四两重,上称了一千斤也打不住。
很多事情私下里知道就罢了。
怎么能拿到明面上来说呢?
当然,也有很多海瑞、于谦等真正清廉的人义愤填膺,真正觉得天幕中的思想无比败坏。
你的仕途一帆风顺,很快官居高位。
但在封建社会,无论是谁想要攀上权力的巅峰,都必须先取得皇帝的信任。但皇帝这个东西,最是多疑,想要获得他的信任,相当困难。
大明成祖位面。朱棣语重心长。
当即拿天幕中的例子开始教导朱瞻基。
“好圣孙,看见没,作为一个皇帝可以知人善用,但不能给任何人真正的信任。做出任何决定之前,都要想一想此人是否是真心,还是掺杂了个人因素。”
别人无法做到的事情,你凭什么做到?
毕竟你是个普通大臣,一不是他的叔伯兄弟,而不是他的丈人舅哥,甚至比不上贴身的太监。
总不能凭借着电视剧里的烂俗邂逅条件,引起他的心灵震颤吧?“这时候就要依靠王霸之气一闪了。”
“你要是有房玄龄那样的才能,投奔过去也可以让李二一见如故(狗头)”
“实在不行打扮得清秀点,嘿嘿嘿嘿”
“回复——有点离谱了,都穿越了还这么干我接受不了,不如重开···”别说还真有可能。
事实上,无论古今中外,与皇帝因缘际会,一见倾心,由此获得皇帝信任与宠幸,是完全可能的。
皇帝也是人,他们也会因为某件事,突然认为某个人很顺眼。
“好家伙,还真有这么干的,直接当上汉文帝的男宠了,合着我还来晚了··”
“不过宠信也是真宠信,邓通权力大到甚至能自己铸造货币,简直离谱
“这么干后事难料啊,只能爽皇帝在位那几年,皇帝一死就要被清算。就像邓通最后也没落得好下场。”
“德不配位,邓通最后被活活饿死了···算了还是找点正经路子吧。”
汉文帝位面。
刘恒心中颇有些恼怒。
自己明明励精图治、爱民重农,让大汉蒸蒸日上。怎么宠幸个男宠,都要被后人拿出来大书特书?皇帝有点自己的小爱好也有错吗?
再说了,邓通又没干什么坏事。也就帮助他铸钱而已。
刘恒内心觉得,后世之人有点太苛责了。
但万一你穷尽毕生,都没有遇到过这样巧合的事件怎么办?
扣1获得一枚复活币,天空一声巨响,我们复活回档。
别问为什么可以重开,你都穿越了,重开也很正常吧?
回档的你,决定动用钞能力,花了整整三千万枚铜钱,请一个受宠信的人引荐你到皇帝身边。
凭借一张帅脸,以及惊人的才华,和最重要的投机钻营能力,你成功获得了皇帝的信任
但仅仅是获得信任还不够,你需要成为他最宠信的大臣,建立起心灵上以及情感上的契合倚重。
就像正德喜欢玩乐,嘉靖喜欢修道,天启喜欢木工···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爱好,你要做的就是长时间投其所好。
“正德其实喜欢刺激,并不光光是玩乐。”
“出兵打仗才刺激是吧,哈哈哈,化名“朱寿”给自己封了个威武大将军领军出征,太会玩了。”
“正德确实挺多才多艺的,放现在高低是个语言学教授,他自学了蒙古族、阿拉伯等语言,还给自己封了大庆法王、沙吉·敖兰、苏莱曼国王··”
“6,苏莱曼国王可还行,大明变成奥斯曼了。”大明太祖位面。
朱元璋面色不善,冷哼一声:“后世子孙真是胡闹!”
一眼看到“朱寿”这个名字,朱元璋就明白了这是他的后人。甚至说不定天幕上举得三个例子都是他的后世子孙。
化名将军领兵打仗,修道,做木工···真是一群奇葩!
朱元璋越想越觉得血压升高。
朕好好的大明,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?
与此同时,他还对天幕上的内容很是不爽。这不是教人蒙蔽皇帝,做奸佞贰臣么?
自那以后,你主动增加与皇帝的交集,慢慢变成他最信任的人。
接下来,就是鸠占鹊巢,成为朋党领袖。
一个朋党,就算其首脑的初心是为国为民,为人也相对正直。
但他无法保证加入到他门下的人是不是投机分子,更无法保证其集团会不会腐化变质,比如王安石的新党。
“王安石确实值得敬佩,他的变法完全就是为了国计民生,但是这家伙看人的眼光也太差了。”
“什么蔡京、吕惠卿之流,他能用么,他就用不了,没那个能力!”
“估计王安石也没想到,随手提拔的新人,最后会变成祸害宋朝的大奸臣。”
“吕惠卿这人一上位就落井下石,背叛陷害王安石,也是绝了。”
“只有一个章惇还算可以,王安石死之后,章惇都在继承遗志推动变法。”
“王安石但凡看人的眼光稍微好点,说不定真能成功。”
北宋神宗位面。
王安石心头巨震。
蔡京会变成为祸宋朝的大奸臣?!
亏他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蔡京的弟弟蔡卞!
而吕惠卿这个他极为倚重的助手,以后居然会背叛他。
这要追求起来,全部都是他的不察之过。
但没办法,朝廷党争积累,守旧派势力庞大韩琦、司马光等位高权重的大臣不停反对他。
不提拔这些新人,他的变法之策根本推行不下去。
“看来与旧党抗衡固然重要,但识人之明同样重要。”
“蔡京、章惇两人决计不可再用!”
王安石心肠一硬,当即决定和这两人划清界限,作出切割!
绝大部分朋党的本质,其实就是利益相关。
所以,获得一小部分官僚的支持并成为小群体的首领,最需要的特质,是有威望并能够代表该集团的利益。
你能爬到这个地位,事实上就已经与这个朋党融为一体,成了这个集团权威最高的几个人之一。
只要前任首脑死亡或者下台,备受皇帝宠信且朋党资历深厚的你,就会是最适合的人选......
成为朋党首领之后,你的任务就成了扩大朋党实力范围,削弱制约力量。
而腐化监C制度、科举制度以及官员奖惩制度就是最佳的举措。
“好家伙,这是挖朝廷的根子啊!太狠了!”
“我要是穿越到清朝我肯定这么干(狗头)”
“确实,早死早超生算了,省的看晚清像个小丑一样赖活着(狗头)”
大清乾隆位面。
乾隆恼怒无比。
“哼!大逆不道!无法无天!”
这三条制度,可是关系着朝廷的根基。
后世之人居然指名道姓,直言穿越到清朝肯定这么干?
他的大清,难道就这么可恨吗?
历朝历代到了晚期,谁还是这个样子?
不过乾隆也知道自己拿后世之人没什么办法。
只能暗中警惕此类事情。
当然,他不知道的是,天幕只是在教。
而他治下,
和珅已经真的干起腐化这三条制度的事情来了。
首先,要闭塞皇帝耳目,控制朝堂舆论。
最关键的就是获得监c机构的支持,他们虽然权力大,但是品级地位比较低微,在宦海中缺乏安全感。
伴君如伴虎,监C官员也经常因为正常履行职责触怒皇帝而被廷杖、下狱、甚至处死。
再这样福祸不定的恶劣环境中,他们难以凭借自己的力量站稳脚跟,寻求党派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举个例子,明朝设置科道官严厉监视各地官员的一举一动,就是为防止官员结党营私,保证皇权。
但到中后期,科道官失控不顾是非,以不同形式卷入到党争旋涡里,这就使得明朝党争比前朝更为激烈。
大明洪武位面。
朱元璋眼里闪过怒色。
他建立大明王朝,设立用来监C天下官员的科道官。
日后居然也卷进了朋党之争中。
无疑令他愤怒无比。
不过除了愤怒以外,他还得思考如何解决科道官制度的问题。
科道官的品级过低,
是否真的会让他们因缺乏安全感而投靠朋党?
是否需要新的监C机构,来交叉监督?降低科道官失去控制的可能?总之,既然提前知道了问题出现。
朱元璋是满心希望把科道官制度更加完善的。大汉武帝位面。
刘彻也在皱眉思考划。后世之事为鉴。
他的大汉,继续以“六百石”的刺史,督察二千石的郡守,
是否会出现刺史畏惧权威的现象?
如果出现,又该怎么解决?
然后要扩大朋党势力,把选官制度搞得乌烟瘴气。
你派朋党骨干主持科举,把他和人身依附关系相结合。
士人如果想科举得中,就必须投靠自己的朋党。
如果某个士人想背叛其所属的朋党,那么他将在精神与仕途上都满是折磨与苦难。
唐代李商隐就是例子,在令狐楚父子的鼎力支持下,他成功在不公平的科举考试里中榜。
但他有自己的志向,被视作背叛,于是备受排挤,一生郁郁不得志。
天上弹幕飞出:
“怎么说呢,李商隐诗写的不错,但嗅觉太差了,当时牛党和李党斗得那么狠,他脚踏两条船,怎么可能不被人排挤。”
“牛党的令狐楚对李商隐可以说是恩重如山,不但收为弟子,教他学问,还出钱资助帮他考中进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