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汉文帝位面。
刘恒看着天幕中的画面,手里字迹一抖。
他扔下手里的笔,当即起身:
“天幕说得不错!”
“人定胜天!”
“写什么罪己诏?”
“写了罪己诏,难道水早之灾就能消退吗?”
“写了罪己诏,难道百姓就能免去饥寒之厄吗?”
一旁的太史令当即上前道:
“陛下,日食两次,天下必有灾祸,罪己诏可感上天......”
“上天算个屁!”
刘恒当即爆了粗口,打断太史令的话。
他看向桌岸上一堆冠冕堂皇的奏章
气不打一处来。
“朕轻飘飘一页纸,难道能填饱百姓的肚子?”
“上天感动,难道能免去百姓灾劫?”
“你们的思想,连这位大字不识的张将军都不如!”
“传朕旨意!”
“羽林军大军出动,日夜兼程。”
“携粮赈灾!”
民国时期。
张宗昌仿佛听到了刘恒的话语一般,
嘴里咬着一个鸡腿嘟嚷道:
“谁说俺大字不识的?”
“俺这诗谁能比得上?龙王见了也要抖三抖!”
“不管事的神仙,被俺这大炮轰上几炮就老实了!”
在他心目中,
神仙难道就能吃白饭吗?
显灵入庙。
不显灵入土!
从生活经验来看,华夏不是无神,相反,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神。
做生意的要拜财神,乔迁新居要拜灶神,考试前求求孔子,话事前敬敬关公。甚至有时候着急,嘴里念着我佛慈悲,手上比划十字。
华夏对于神仙的定位其实很明确,千年以来几乎都没有怎么变过,目的是要为人民幸福生活助力:
华夏人彼此之间,也从不问你是否信仰所拜的神,大多听见的是管用吗?灵不灵?
“灵不灵:指左眼皮跳财,右眼皮跳灾。”
“回复——错!是左眼皮跳财,右眼皮跳封建迷信!”
“回复——那么纠结干啥?不如简单一点,双眼皮跳财!回复——好家伙印钞是吧,真有你的。”
大清位面顺治年间。
意呆利传教士马尔蒂尼面色一滞。回想起自己游历十五省传教的场景。
“神说要有光,于是世界便有了光···”
“神说世界上要有生命,于是就有两个生命出现···神爱世人···”
马尔蒂尼苦口婆心,将自己几十所学的教文尽可能地全部展现出来。
他认为,如此精彩的讲述,哪怕教皇听了都挑不出毛病。
必定能打动人心,让这些华夏百姓都加入进来。特别是他看到周边围观百姓们渴望的眼神时。更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大半。
谁知道这些百姓七嘴八舌问的都是:“山帝能让俺么这下雨吗?”
“信这个东西,给发东西吗?白米有没有?”
“山帝能给俺男人托个信不?他离家好几年了也没个消息···”
这一一怎么跟预想的情况不一样?
这些迷途的羔羊,不应该被讲述打动,立刻投入主的怀抱吗?
马尔蒂尼当即冒出一身大汗,解释道:
“不是这样的,神爱世人,只要你们坚持信仰,就一定能升上···”没等他说完,人群之中不知道谁来了句:
“这洋鬼子破布都没有一条,算了吧,不如回城隍庙喝碗稀粥!”
众人左瞅右瞅,发现确实如此。
马尔蒂尼空手而来,除了一个书箱啥都没带。“..“
许多人顿时失望,哗啦啦如鸟兽散。
只剩马尔蒂尼难以置信地看着快速清空的场地,嘴巴张得老大。风中隐约可以听见这些百姓的交谈声。
“这洋鬼子的神啥好处没有,信他不如信俺家大黄...快快快,去城隍庙领粥......”
可以说,马尔蒂尼和华夏百姓其实都没有错。只不过双方的理解方式不一样。
很多自诩信仰被点满了的外国人,更愿意相信宣传广告,而不是真实疗效,而百姓们,只用朴素的有用无用论来选择神灵。
双方就说不到一块去。
神仙不一定是信仰,而信仰也不一定非得是神仙。
那些口口声声说华夏人没有信仰,对神明不敬的人。
可以去问问那些在洪水里用以血肉之躯,硬撼自然之力的军人信不信神明?
去问问上甘岭战场上,那一口面一口雪的老兵,信不信神明?
为什么不信?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,更没有神仙。
相比那些虚幻迷离、无法触及的神明,华夏民族更愿意把信任和期待,投向客观和理性的现实。
让我们吃得饱不再挨饿的人,让我们长志气不用再挨打的人,让我们从此昂首站起来的人,他们自然就尤是老百姓心中的神,却比神更值得敬重。
“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!”
“只要那个人对百姓有用,对华夏有功,哪怕他死了,也会有无数人记得他!无非一念救苍生!有的人没有庙,但早就已经活在我们心里!”
历朝历代,无数古人看着天幕上的话,心神震撼。说得太好了。
这才是他们的心声!
让百姓们吃得饱,穿得暖的人,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神灵!不,
比神灵更加值得敬重!大秦位面。赢政放声大笑:“好!好!好!”
“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!”
世界上就算有神明,也是人变成的!
赳赳老秦,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打下江山,斩下首级,获得军功!大汉高祖位面。
刘邦笑了。
华夏民族的信仰就是这么神奇。
许愿的香火钱就仿佛首付,如果灵验了再回来给剩下的。
不灵验,就算是神仙也别想要要到尾款,而且糟糕的口碑还会口口相传。只吃香火不干活,在国外或许可以,在华夏,分分钟庙给你砸烂!
在西方人眼中,因为是神,所以他才爱世人。而在华夏,因为爱世人,所以才能成神!
在西方的神话故事当中,火是神赐予的。
在希腊的神话故事当中,火是普罗米修斯偷盗而来的。
而在我们的神话里,火是我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。
面对末日的洪水,西方人在诺亚方舟里躲避,等着洪水退去。
而在我们的神话当中,我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,斗争,斗争!与天斗,与地斗!大难面前绝不服输。
去读华夏神话,抛开故事情节,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,只有两个字:抗争!
假如一座山挡住了我们的路,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?答案很显然,搬家时最好的选择。
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,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。
这样的精神内核,西方的神话里从来不曾存在过,他们的神话,便是对神明的服从,听从神的旨意和安排。
在部落时代,太阳神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。
然而纵览所有关于太阳神的神话,便会发现,只有我们的神话当中,敢于挑战太阳的权威!
黄帝时期,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,于是开始逐日,和太阳赛跑,在口渴时喝干了黄河、渭水之后,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,手杖化作桃林,身躯化作夸父山。
在我们的神话故事当中,人们将夸父视为英雄,因为他敢于和看起来以战胜的力量作斗争。
而在另一个故事当中,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,百姓民不聊生,而后一名叫后羿的英雄,张弓搭箭射下来了九个太阳。
这个故事则告诉我们:天神有什么了不起的,若是给人间带来灾难,人也可以弑神!
大清位面。
传教士马尔蒂尼一脸震撼地看着天空。
人怎么可能抵挡灭世的洪水?
人怎么可能弑神?
人都是脆弱的,弱小的,只有神明才能带领他们站起来。只有神才可以弑神!
“异端!异端!···”
马尔蒂尼连连摇头,不敢置信。
但在天幕上无数事迹冲击下,
他的内心深处,悄然裂开一道缝隙。
大秦位面。
白起手中长剑柱地,气势萧杀。
“神?”
“敌得过四十万赵军吗?敌得过大秦锐士吗?”
此言一出。
前方无数俘虏瑟瑟发抖。神算什么。
眼前这个男人才是真正的杀神!
大唐太宗位面。
李世民皱起眉头。
对西方信仰神明的方式很是不屑,火是神赐予的?
洪水灭世,逃到方舟里躲避洪水?这和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?
他们难道就没有出一个大禹般的人物吗?
洪水不去治理,难道等着年年泛滥,百姓遭灾?
在他的心中。
神不过是和官员一样的职位而已。
神需要百姓的香火,而官员需要百姓的支持。
整个大唐,就是由百姓的香火和愿力构建起来的。
若帝王昏庸,官员腐朽,世道崩坏,百姓的香火自然减少。这时候距离天下分崩离析也就不远了。
大明位面。朱棣颔首赞同。
天幕上的话非常有道理。
“在华夏神话中,很多神的事迹,其实都是由凡人来完成的。比起神,朕更加信仰自己的双手。”
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。老祖宗都知道的道理。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。
华夏自古的信仰——人定胜天!
这时候朱高炽开口:“父皇,天幕如此言论,是否会对我大明百姓造成一定影响?”毕竟大明依旧要靠君权神授的思想教育百姓。
如果百姓突然醒悟,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。似乎也会殃及君权的神圣性。
“无妨!”
朱棣大手一挥,霸气道:“高炽,你好好想想。”
“如果君权神授真如此神圣,天下人会接受朕带兵靖难吗?”
“百姓们想要的,只是平安度日,吃饱穿暖而已。”
“至于给他们的人是谁,并不重要。”
“只要治国贤明,国家欣荣,朕便是百姓唯一的真神。”朱高炽恍然大悟,茅塞顿开。
他连忙俯首一拜:“父皇圣明!”
所以,人想要什么都需要自己去争取。这比“神爱世人”听起来残酷,但非常现实。我们从小听到大,并口口相传给下f代的这些神话故事,体现的绝不仅是故事那么简单
每个文明在初期都是有神论,但唯独我们的文明不畏惧神,所以华夏的祖先从不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神的眷顾。
实际上,勇于抗争,不怕输,更不会服,是华夏的民族精神,也是厦人的信仰历朝历代无数古人们听完这段话,心潮澎湃。
“是啊,想要什么都得自己去争取!”
“俺早就说过,天上哪会掉馅饼嘛,神有啥用?孙悟空去求雨都求不来!俺一个平头百姓拜拜龙王,他难道真会下雨?”
“不能歇了,这水渠还得接着挖!”
就在无数古人们讨论的时间点。
天幕上的视频继续刷新:
为何穿越别去明初?在大明当官有多惨?
标题一出,当即勾起无数其他朝代古人的好奇心。当官还有惨的时候?
除了黄巢起义等少数几个时间点。当官不是纯纯享大福吗?
明朝的皇帝到底干了什么?
大明万历位面。
万历皇帝朱翊钧撤了撇嘴。
在大明当官还惨?
他眼看着张居正可是舒服得很!
私底下奢侈无比,出行要坐32人抬的大轿。
还有美妾美姬数十位,夜夜笙歌。
在朝堂上更是说一不二,连他这个皇帝都不放在眼里。
这还叫惨?
大明太祖位面。朱元璋冷哼一声。
显然对此视频的标题极为不满。“穿越别来明初?”
“哼!”
“当官就该勤政为民。”
“我大明朝廷,也不需要那种享乐之人!”
凌晨三点上班,一年只放三天假,贪60两白银就要被处死。
处死前还有剥皮、抽筋、剜膝盖等酷刑。
而除了尚书之外,明朝对官员,还有很多现在看来十分严苛的规定。
首先朱元璋规定每天必须上早朝,这早朝就相当于现在的早会。
其时间之早,规矩之多,简直让人崩溃。
具体有多早呢?
根据《大明会典》记载,每天早朝的时候,官员们必须凌晨3点就要在午门集合。
那时候鸡都还叫呢。
住得近还好,住得远,凌晨12点就要起。
哈欠连天,肚783子空空,凌晨天气还冷,那种惨状想想都觉得可怜。
而且天还黑,迷迷瞪瞪遇上条野狗,半条命怕是都丢在路上。
3点这才算集合完毕,还不能进宫,要等到5点钟才开宫门。
这进宫的一路上,规矩也多到令人发指,不能咳嗽,不能吐痰,不能打哈欠。
不能交头接耳,吐槽皇帝不让人活之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