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袭。
父皇还在遗旨上写道:“太史大人这些年来对大昭王朝忠心耿耿,封他为大昭丞相,辅助新皇登基。”
新皇登基的这一日,也是沈淮封任大典的日子。
看着沈淮平步青云,惹来不少朝堂官吏眼热。
于是,皇兄面前递来参奏沈淮的本子越来越多,大多是在翻沈淮和我的旧事。
污蔑他不仅玩弄权势,还常年与我纠缠不清,乃大昭朝臣子中的污点。
皇兄知道父皇在世时最是看重沈淮,故而才让他辅佐新皇登基。自己登基的这两年,沈淮确实也一直是恪尽职守。
只是,他手中权势亦是在不知不觉变大,朝堂上遍布他的学生和他提携过的人。
他在大昭中的名声,愈发的大了。
恐怕有好些子民只知大昭国有丞相大人,不知有他昭宗帝。
皇兄在御书房里,让内侍按了一晚上的脑仁。
后半夜,边境突然传来急报。
邻近的上鄀国,起了饕餮之念,近年来时常进犯大昭国边境,眼下豺狼之心已昭然若揭。
大昭朝中能派上战场领兵打仗的人不少,可能谋战策的人却是屈指可数。
朝堂上,无人敢站出来接下这个苦差事。他们皆是文官,虽说只是在营帐中出谋划策,可一旦上了战场这脑袋瓜便是悬在裤腰带上,谁也不想丢了性命。
“陛下,依微臣看,丞相大人去最合适。他不仅治国之道了得,这兵法战策亦是不错。”
有一位平日里与沈淮多有口舌之争的臣子从朝列中站出来,举荐他。
“臣附议——”
“臣等附议——”
朝上,除了沈淮亲自带出来的学生和他提携过的人,余下的臣子皆举荐了他。
立在一旁的内侍瞧见皇兄头疼得紧,上前替他按了按脑仁,俯到他耳边悄声道:“陛下何不遂了诸位大人们的意?丞相大人近来被流言缠身,无论成与不成,他离开这么些日子,这朝中的流言便也能散了。”
他说完,悄然退回原处。
皇兄看着下边镇定自若的沈淮,他好似永远都是这副模样,遇事不惊,什么事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,令人寻不到他一点错处。
心下一狠,皇兄终是开了口:“沈卿,你做事朕最放心,击退上